生活,一半诗意,一半烟火
想起前几天拿出的那本宋词,今晚借着这风雨可以细细地读几首了,太久太久没有读诗词了……前些天,从床边的抽屉里把唐诗宋词拿出来,放在床头柜上,想着,现在有时间了,可以一读了,但是,也只是放在那儿,并没有去翻开。今天这样的天气太适合读宋词了,秋雨淅淅沥沥的,让人沉浸在宋词的氛围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突然想起,好像多年前曾写过一篇“想念宋词”,今晚回家找出来……到家后,老公已经下班了,问我,“怎么把这个东西(天翼网关)放到外面了?”哦,“下午电信的工作人员过来检查咱家的宽带,说以前安装的不对,把一根线拆成两股,影响网速,要重新安装,让我把这个拿出来”。“师傅说放在里面散热不好,让放外面”。之前这个网关是放在配电箱里面的。老公说“你听他的干嘛?”这个网关放在外面是有些碍眼,并且电线垂下来,很不美观。我说“人家师傅说影响散热,容易坏,我能怎么办,只能照做了。”老公说“你就是什么都不懂,这样放在外面插座也不够用……”插座,是的,老公是该生气的,前几天他买了一个多用插座,要装在电视机旁边,我嫌插座太大了,不好看,没让他装,这是在这里等着我呢。我在洗手,突然就笑了,哈哈,生活怪有意思的,前一秒风花雪月,后一秒一地鸡毛。刚才往家走的时候,还想着宋词,悲秋,这一进家门,生活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哪还有什么心情想念宋词?是的,唐诗宋词红楼梦都是二十岁的时候读的,那时候,这些都是枕边书,随时拿起随时读,少女情怀都是诗!真的好想念那些日子,春天的清晨,拿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背诗;秋天的夜晚,在院子里就着灯光,就着月光,一边踱步一边默读;冬天大雪飘飘的时候,读“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这些诗词穿越千年,伴着那样的大雪,让我沉醉,大雪与边塞诗就是那样的般配,让我遐想,让我好想梦回唐朝!前两天,读到这句“每滴雨都是穿越千年的心灵慰藉”,就默默的记下来了,在我心里,雪也是,每当看到雪花飘飘洒洒的从天上落下来,心不由的就温柔起来,感觉那雪和唐诗一样,都是穿越千年而来的!那时候,背了好多诗词,那时候的记忆力真好,竟能背下来一些长诗!以后再也背不下一首诗了,儿子小时候,和他一起背,当时背下来了,第二天也就忘了,现在更是提不得了。岁月不饶人,记忆力下降得太厉害。结婚以后,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哪还有时间,哪还有心情,去读这些“阳春白雪”。日复一日的忙碌,年复一年的操劳,那些诗情画意早已被生活的柴米油盐消磨的无影无踪了。今夜,窗外,秋雨,仍淅淅沥沥,我的思绪飘飘渺渺,恍恍惚惚,真想回到二十岁那年……总希望二十岁的那个月夜能再回来再重新活那么一次然而商时风唐时雨多少枝花多少个闲情的少女想她们在玉阶上转回以后也只能枉然地剪下玫瑰插入瓶中。
一念自在,一生从容
w
世界越是喧嚣,我们越是渴望宁静;生活越是忙碌,我们越是向往从容。可真正的从容与宁静,究竟在何处寻觅?
答案或许就在一念之间。
一念自在,不是远离尘世的隐逸,而是在纷扰中依然能保持内心的澄明;不是无所事事的闲散,而是在忙碌中依然能守住灵魂的从容。曾有人问禅师:“如何修行?”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问者不解:“人人不都如此吗?”禅师笑曰:“常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思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
原来,自在不在远方,就在当下这一念。当我们全神贯注于眼前的事,心无旁骛,便是自在;当我们对过往不留恋,对未来不焦虑,只是安住于此刻,便是自在。
那些让我们辗转难眠的事,放到漫长的人生里看,大多是“值得解决,不值得焦虑”的小事,可我们偏偏把“执念”系在心上,让心成了被束缚的风筝,挤压得喘不过气来,更别提飞得高了。 “一念自在”的核心,从来不是“没有烦恼”,而是“不被烦恼困住”。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非因为他身处田园才自在,而是因为他心中有南山,所以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悠然;
如苏轼,一生被贬多地,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黄州、惠州,可他总能在困境里找到自在:在黄州,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他教当地人种稻、酿酒,把蛮荒之地过成了诗意栖居。他不是没有失意,只是在失意的“一念”间,选择了不与烦恼纠缠,而是把心放在当下的生活里——煮一碗东坡肉,写一首小词,看一场雨,听一阵风。
可见,外在环境并不能决定我们是否自在,真正决定我们感受的,是我们对待环境的心念。
那么,如何修得这一念自在?
首先是要学会放下。我们的心就像一杯浑浊的水,越是摇晃,越是浑浊;唯有静置不动,杂质才会慢慢沉淀,恢复清澈。放下不是放弃,而是认清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只是生命的附属品。放下对完美的执着,放下对认可的渴求,放下对控制的迷恋,心便会轻盈许多。
其次是要培养觉知。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活在自动导航的状态中,被习惯和情绪驱使。培养觉知,就是要在情绪升起时能觉察到“我在生气”,而不是与怒气合二为一;要在念头出现时能观察到“我有一个想法”,而不是被念头牵着走。这一丝觉察的距离,便是自在生长的空间。
再者是要学会接纳。生活不可能尽如人意,事情不可能总按计划进行,人不可能永远不遭遇挫折。抗拒事实,就如同用手去阻挡洪流,不仅徒劳,反而会消耗大量能量。接纳不是认命,而是认清现实,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应对。就像划船时遇到逆流,与其拼命对抗,不如调整方向,借力而行。
最后是要常怀感恩。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已有而非缺失上,心便会满足;当我们把困难视为成长的机会而非惩罚,心便会开阔。感恩让我们的心从索取转向欣赏,从狭窄转向宽广。一念自在的生活态度,展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
试着在清晨醒来时,不急着抓手机,而是感受呼吸的节奏,感谢又一个崭新的日子;
试着在堵车时,不拼命按喇叭,而是听听喜欢的音乐,或者只是安静地看着窗外的风景;
试着在工作堆积如山时,先停下来三分钟,泡杯茶,理清头绪,而不是让自己在焦虑中打转;
试着在与人争执时,暂停一秒,问自己:争个对错有那么重要吗?
这些微小的停顿,就像在生活的急流中打下的一根根木桩,让我们有了可以依靠的支点,这都是对自在的滋养。
一念自在,不是没有烦恼,而是不被烦恼所困;不是没有欲望,而是不被欲望所缚;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不被追求所累。
古人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原来四季皆是好时节,只待我们放下心头闲事。
从今天起,不妨试试:当焦虑来袭,深呼吸,告诉自己“这会过去”;当喜悦降临,全心感受,告诉自己“我值得”;当平凡的日子一天天重复,在寻常中寻找不寻常的美。
一念自在,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此刻的决定。它不在天涯海角,而在你我的心念转换之间。
此刻,如果你感受到了片刻的宁静,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触摸到了自在的滋味。不必追逐,只需铭记这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重温,它便会慢慢扩展,充盈你的生命。
一念自在,一生从容。